设计艺术学院召开数智时代下“传承非遗·创新海丝” 文化创意教学研讨会

来源:综合办 责编: 吴慧霞 作者: 李欣颐 发布时间:2024-03-15 浏览量:952

当下数字化与智能化高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社会各行业发生深远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与海上丝绸之路(海丝)文化,成为推进我院文化创意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议题。

3月14日上午,设计艺术学院在伦理楼408会议室召开了“传承非遗·创新海丝”文化创意教学研讨会。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李林平主持,副院长白建强、教授张昕、教授傅颖哲及多位青年教师参会。此次研讨会旨在集思广益,为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李林平院长首先讲述了非遗与海丝文化对于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对于学院而言,这两者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他强调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整合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这也将有力推动非遗与海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李林平院长主持研讨会

白建强副院长汇报了非遗与海丝文化研究与教学的思路、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展情况。他提到团队将深入挖掘北海地区的非遗与海丝文化,开发具有时代性与地域特色的课程,培养具备非遗技艺和海丝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

白建强副院长进行汇报

在研讨会上,学院教学督导张昕教授认为教学应紧密结合地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需求,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创新力。同时,他也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技术性表达,忽视资料选取和鉴赏力提升的问题。面对新挑战,我们应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自我。设计本身求新求变,我们应抓住机遇,提升鉴赏力,避免纯粹的技术传输消解个性特色。

张昕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傅颖哲教授指出数智化时代不仅为非遗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其赋予了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意义。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精准地采集非遗项目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让非遗真正的“活”起来。此外,在讲述海丝文化时,傅颖哲教授也积极倡导通过数智化转型将海丝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非遗技艺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海丝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傅颖哲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随后,任课教师们也纷纷发言,分享了自己在非遗与海丝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产品设计专业钟远诚老师分享了在非遗教学方面的情况,他提到北海贝雕工艺作为非遗文化的代表,虽然我院在教学实践中有所结合,但贝雕工艺的传承研究再设计仍面临诸多不足。针对产品创新成本过高等问题,教师们也正在积极研究优化工艺,以降低生产成本,推动贝雕工艺的市场化。

产品设计任课教师 钟远诚发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杨晓红老师则从教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学生在非遗文化学习方面的现状和挑战。她提出,借助人工智能和数智化转型,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视觉传达设计任课教师 杨晓红发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屈炎老师则强调了非遗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将非遗融入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意能力,使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视觉传达设计任课教师 屈炎发言

本次研讨会,设计艺术学院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也为学院未来的教学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设计艺术学院将在非遗与海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