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
来源:北京实践基地办公室
责编: 宋建美
发布时间:2023-02-17
浏览量:75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基本信息
结构布局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1]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后鼓楼苑胡同、南下洼子胡同等;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
著名景点
僧格林沁王府
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西口不远77号门旁,标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僧王府"。
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
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也是一组很大的建筑。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条胡同,在清朝是不多见的。这里被改建为"侣松园宾馆"。像这样幽静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宾馆,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
靳云鹏旧宅
顺着南锣鼓巷再往北走,东边的第三条胡同是东棉花胡同。进口不远路北就是中外闻名的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学习舞台和影视表演的顶级学府,其占地面积真不算大,包括实验剧场,只占东棉花胡同和北兵马司胡同之间西部的一部分。中央戏剧学院原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这里培养了中国一代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巩俐、章子怡……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靳云鹏买下这里后,拆除了部分四合院,建了几座西式楼房。1921年年底,靳云鹏辞职后,长期在天津居住。上世纪60年代,院里仍有几处旧楼,当时作为办公楼和单身教师宿舍。又过去了40年,旧建筑已全部拆除,靳宅早已无迹可觅。
齐白石故居
雨儿胡同13号院曾住过中国一位画坛巨匠---国画大师齐白石。院门旁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的牌子。院子很宽敞,保护得很完好,院中央还摆着大鱼缸。这里没有重新粉刷,透出老宅门的原汁原味。
这里原是清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因为建筑时私用了皇宫的料,建制又超越了等级,因而被参劾,宅子也被分成几部分出售,13号院只是一部分。解放后,文化部买下来,由齐白石老先生居住。但老先生住了没多久,就搬到西城跨车胡同,所以,齐白石的故居多指跨车胡同。
齐白石故居已经对外开放,门票5元,院内有齐白石雕塑,正房被还原成原来的样子,有齐白石老先生用过的画案和被子,其他的屋子有生平介绍和旧物展览,还能买到一些纪念品。
茅盾故居
后圆恩寺胡同13号即茅盾故居。和这一地区的许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仅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7月恰是茅盾诞辰110周年,故居经过整修重新开放。故居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展览。后院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还按照先生生前的样子布置。茅盾解放后一直住在东四头条203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阳翰笙等为邻,1974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7年的岁月。
蒋介石行辕
后圆恩寺胡同7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原是清代庆亲王次子载旉(fū)的府邸,建筑为中西合璧式,既有四合院,又有西洋楼房,还有很大的花园。园中有西式拱形圆亭、喷泉,又有来自圆明园的刻石,同样是中西合璧。这所宅子也是几易其主,民国时曾卖给法国人,抗战胜利后,从1945年12月到1949年1月,这里成为蒋介石的行辕,蒋介石来北平即下榻于此。解放后,此处曾先后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处、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现是友好宾馆。
可园
帽儿胡同7号至15号(单号)院,原是一组大建筑群,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五院并联,占地达11000平方米。光绪10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精心修筑了自己的住宅和花园。花园落成于1861年,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名"可园",约占地4亩,南北长不过100米,东西宽不过30米,虽然不很大,但疏朗有致,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对外开放。
这座宅院也是几易其主,历经沧桑。北洋政府时,袁世凯死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由南京来北京就任时买下了这座宅院。日本占领北平时,冯家将这所房屋卖给伪军司令张兰峰。解放后,9至11号院曾做过朝鲜驻华大使馆,后来又改做招待所和单位宿舍。虽几经变化,但这片住宅始终保存尚好,总体格局没有大的改动。
后邸
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是郭博勒氏的家。说郭博勒氏可能知道的人不多,通俗点说,就是末代皇帝宣统的皇后婉容的娘家,用清代的说法,应称为"后邸"。宣统大婚时,已是民国11年,但还是履行民国初年所颁布的优待清皇室条件,所以对这所"后邸"花了许多钱,大加修缮。婉容的父亲荣源,由于女儿"册后",后父按礼制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这所府邸又成为承恩公府,更要大加改建,以合乎府第规格。比如将原来一间的院门,改为三间的府门,内外影壁、左右屏门都重新修建。三间府门已经砌墙变为三间住人的倒座房。在七间南房的后檐墙,开了两个门,成为35号、37号。
特别应该提到,中国的文物专家和清史专家,被称为文物界"国宝"的朱家溍先生,在帽儿胡同13、15号,35、37号和炒豆胡同71号院都住过,对这些府邸都有过详细的描述。幼年他住在13号、15号院时,还亲眼看到过"后邸"的修缮、改建。朱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对北京的史地、文物、民俗等,都有极为深入的研究。他于2003年9月29日逝世,确实是中国学术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绮园
秦老胡同35号,也是一座精美的宅院,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府邸。院落不是很大,但十分精致。他的书房前有一小花园,名绮园。园内有叠石假山、游廊池榭,还有一个船形敞轩,虽小巧却意境深邃,颇有江南园林的意境。还有一幢仿江南园林建筑--舫形敞轩,造型独特,2003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1990年,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有机更新"了这条古巷中的小胡同。使其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又适合现代人居住。1992年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1993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奖"。
在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至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也十分协调,这就是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吴良镛教授根据"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旧城改造,要保留好的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修缮虽已破旧但尚可利用的建筑,拆除破旧危房,逐步过渡,既保留历史文脉的延续,又形成有机的整体环境。这些新四合院兼有单元式公寓楼房私密性强,和院落式住宅邻里感强的双重特点,他与旧的胡同格局有机地统一起来,保护了古都风貌,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一个成功的探索。菊儿胡同东口,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的宅邸。原宅很大,分为三部分,西部是西式楼房,中为花园,东部为五进的中式四合院。此宅,解放后一部分曾作为阿富汗大使馆,后又被划为几部分,改为职工宿舍,格局已被破坏,保护状况较差。
旅游价值
南锣鼓巷是北京著名的特色街区,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年历史。以巷子为中轴,两侧分出诸多特色胡同。胡同里,分布着众多名人故居如齐白石故居,茅盾故居等。再加上南锣鼓巷林立的特色店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的建成,无疑将为这里带来更多商机。它已经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 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护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视,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这里已经逐渐取代三里屯和后海,成为北京新的时尚地标。北京南锣鼓巷被美国《时代》周刊挑选为亚洲25处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儿的地儿。
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有着非常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前高挂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遵实于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与三里屯、后海不同,这里的酒吧大多比较安静,和谐、自然、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
服务指南
地铁路线
进展:北京地铁6号线和8号线已经成功开通并投入运营。
南锣鼓巷地铁站是地铁6、8号线工程,是北京城市规划重点市政建设项目,拆迁共涉及62个门牌号码。地铁站点位于地安门东大街南侧,与街北侧的8号线实现换乘。
换乘北京地铁6号线您可从南锣鼓巷站(8号线)慈寿寺站(10号线)白石桥南站(9号线)车公庄站(2号线)平安里站(4号线)东四站(5号线)朝阳门(2号线)呼家楼(10号线)金台路(14号线东段)换乘。
换乘北京地铁8号线您可以从南锣鼓巷站(6号线)朱辛庄站(昌平线)霍营站(13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15号线)北土城站(10号线)鼓楼大街站(2号线)
北京地铁6号线:海淀五路居↔慈寿寺(换10)↔花园桥↔白石桥南(换9)↔车公庄西↔车公庄(换2)↔平安里(换4)↔北海北↔南锣鼓巷(换8)↔东四(换5)↔朝阳门(换2)↔东大桥↔呼家楼(换10)↔金台路(换14东)↔十里堡↔青年路↔褡裢坡↔黄渠↔常营↔草房↔物资学院路↔通州北关↔通运门(暂缓开通)↔北运河西↔北运河东(暂缓开通)↔郝家府↔东夏园↔潞城
北京地铁8号线:朱辛庄(换昌平)↔育知路↔平西府↔回龙观东大街↔霍营(换13)↔育新↔西小口↔永泰庄↔林萃桥↔森林公园南门↔奥林匹克公园(换15)↔奥体中心↔北土城↔安华桥↔安德里北街(暂缓开通)↔鼓楼大街(换2)↔什刹海↔南锣鼓巷(换6)
公交路线
5路(汽车)(菜户营桥→北土城公交站方向)
60路(汽车)(龙潭公园→黄寺总政大院方向)
82路(汽车)(前门→国家体育场东方向)
鼓楼站下!原站换成107路(电车)(白石桥东→东直门方向)或124路(电车)(西四丁字街→大屯东方向)宝钞胡同站下,步行约200米为南锣鼓巷!
锣鼓巷站:锣鼓巷站下,马路对面即是南锣鼓巷
13路(汽车)(西城三里河→和平东桥南方向)
118路(电车)(紫竹院南门→红庙路口东方向)
3路(汽车)(北京西站→东直门枢纽站方向)
612路(汽车)(张仪村南站→北官厅方向)
60路(汽车)(黄寺总政大院→龙潭公园方向)
地安门东站:沿平安大街由西向东步行约300米
42路(电车)(广外甘石桥-东四十条桥西)
701路(汽车)(岳各庄西站-大西洋新城南门)
宝钞胡同站:宝钞胡同站下由西至东,步行约200米为南锣鼓巷
124路(电车)(西四丁字街↔大屯东方向)
107路(电车)(白石桥东↔东直门方向)
635路(汽车)(二里庄↔康家沟方向)
交道口南站:交道口南站下,由菊儿胡同步行约400米,抵达南锣鼓巷
104路(电车)(五路居→北京站西方向)
108路(电车)(大屯东→崇文门外方向)
127路(电车)(地铁柳芳站→北京站西方向)(原104路快车)
104路(电车)(五路居→北京站西方向)
612路(汽车)(北官厅→张仪村南站方向)
特11路(双层汽车)(时代庄园北站→宋家庄枢纽站方向)
113路(汽车)(祁家豁子→大北窑南方向)
WiFi系统
2013年10月4日,南锣鼓巷WiFi系统已正式开通。WiFi系统的覆盖,是交道口街道打造"数字南锣"的一项主要内容,将提升南锣鼓巷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让游客感受到更人性化更便利的服务。
外界评价
《时代》周刊评语
一向口味挑剔的美国《时代》周刊,精心挑选出了亚洲25处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儿的地儿,中国有6处被选中,北京南锣鼓巷榜上有名。
南锣鼓巷,坐落在北京鼓楼与地安门之间,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绝无仅有的北京胡同原貌,趣味盎然的各色时尚小店,构成了南锣鼓巷独特的魅力与风情。近几年,这里已经逐渐取代三里屯和后海,成为北京新的时尚地标。
南锣鼓巷怀念老北京的人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最地道的北京味儿,从明朝将军到满清末代皇后、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个宅院都有数不尽的人物风流;蓝眼睛白皮肤的老外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他们一贯的雅致情调和浪漫情怀,“在别处”、“转角遇到爱”、“心是孤独的猎手”、“鬼味”,光听店名就让人无限神往。
门外是古老中国胡同的往日尘烟,门里是熟悉的蓝山咖啡和杜松子酒。似有似无间,你仿佛在古今交错的时间里徜徉,在中西合壁的空间里感受传统与时尚的激情碰撞。就是这般矛盾,却又难以置信地和谐。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北京可以如此悠然。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南锣鼓巷,为传统四合院夹道小巷,酒吧、咖啡馆、餐厅、旅店林立,商场出售着以北京为主题的T恤衫和剪纸等手工艺品。如今的南锣鼓巷,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商场每周都会定期开放。在南边入口处,为了便于修建地铁站,一些古老的四合院也将被拆除,这似乎吸引了更多的人到此游览,同时也推进着南锣鼓巷永不停息、沧海桑田般的时代变迁!
(图片来源/360图片)